標籤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京阪神奈炎夏7天之旅 (10-16 AUG 2014) Day 2a : 嵯峨野小火車, 嵐山竹林步道, 天龍寺, 野宮神社, 嵐山大街

一早起身, 退房, 放好行李係酒店, 出發去坐嵯峨野小火車 
費事行, 先由酒店坐一個巴士站去京東站坐JR火車
買了一日巴士飛, 大人YEN500, 小童YEN250
係京東站食個早餐先, 平靚正
因為打完風, 坐JR時見到D河水好急同都係泥水
到JR馬堀站, 坐小火車要去龜岡站轉嵯峨野線
JR馬堀站
一路都有好清楚既指示
快到了

田園風景好靚呵



有馬車坐
到龜岡站啦


因為知道轉車需時, 早咗到, 係月台有好多狸貓公仔可以映相

我地坐4號車卡
月台人山人海
見到小火車慢慢入站, 心情好興奮
有個戴面具既人會同你合照

佢會追逐個映
唉, 打完風, 沿途風景都唔靚
行去第五露天卡映下相
泥水, 泥水, 都係泥水



露天卡都幾大風, 映咗一陣就返位坐





車程約20分鐘就到
遊客梗係車頭映張相留念啦


等埋架車開走先走
到嵐山啦
落車時見有其他火車經過 
去到嵐山車站, 映下架小火車坐位分佈圖
嵐山車站內
有模型




好, 出去行啦
有人同我地映大合照
好快到出名既竹林, 可能抱有希望, 但去到發覺只是一大片竹林步道, 遊人又多, 在夏天進入竹林的確涼快, 但風景真的一般, 映相亦不覺得特別美.





沿途還有些賣藝人
夏天係竹林行, 係幾涼爽既


穿過竹林, 就到天龍寺, 門票:大人 YEN500, 小童 YEN300
簡介
天龍寺是足利尊氏為後醍醐天皇祈禱冥福、於1339年改建龜山殿所創建的臨濟宗天龍寺派的總寺院。日本室町時代的京都五山中排列第一。使天龍寺聞名的名園「曹源池庭園」如同獨特的日本畫般美麗,令人讚嘆。
足利尊氏為了籌備建造天龍寺的資金,使用室町幕府公認的貿易船「天龍寺船」以重新開始與中國元朝的貿易。天龍寺作為京都五山的第一寺廟佔地廣大、權勢龐大,但隨著室町幕府的衰退也一並減弱勢力。
現在雖然廟裏7棟殿宇排列,但多次的戰火燒燬了幾乎所有殿宇。現存殿宇是日本明治時代以後重建。1869年(日本明治2年)滴水宜牧等人致力於復興,於1900年形成現在的規模。
http://www.tenryuji.com/cn/about/index.html
天龍寺圖
Tenryu-ji
係北門口入
天龍寺是世界文化遺產
入去啦

幾個又攪一餐
天龍寺庭院
先見到庫院
建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庫院為七堂伽藍之一,具備廚房兼寺務所的職能。庫院與方丈室和客堂相連,在人字形的屋簷下,牆面呈現出巨大的三角形狀。
庫院白牆縱橫分割有致,曲線房梁盡呈裝飾性,形成了象徵天龍寺的景觀。
玄關正面矗立的大屏風是前管長平田精耕長老揮就的達摩圖,在方丈室的壁龕也能看到同樣的達摩圖,這象徵著達摩宗禪,也是天龍寺的面孔。
入內參觀要再比門票費, 我地無買



係門口映張相算啦
見到有棵植物, D葉好特別
前面就係曹源池
曹源池反映了700多年前夢窗國師當時設計建造的庭園景觀,是日本最早指定的歷史遺跡特別名勝。
庭園既是以曹源池為中心的池泉回游式庭園,也是隔著大堰川遠借嵐山近借庭園西面龜山的借景式庭園。
庭園整體保留了寬政十一年(1799)刊行秋裡離島的《都林泉名勝圖會》中描繪的景象。
從大方丈室望去,曹源池中央正面有兩塊巨石,意為龍門瀑布。龍門瀑布因取於中國鯉魚跳龍門之典故,故配鯉魚石。通常鯉魚石放置於瀑布之下,而這裡的鯉魚石則放在瀑布水流的側面,呈現出正在轉化為龍的奇特姿態。
曹源池名稱是夢窗國師清淤時發現池中有塊“曹源一滴”的石碑,故取此名。






庭園景好靚呵


再四周圍映下
見有日本人著和服嚟

行完走啦
見有人力車
仲有人織青蜒
人力車夫
好快見到野宮神社
簡介
「締結良緣」及「學業進步」這兩大特色,讓野宮神社香火不絕。寺廟裏美麗的青苔及週邊的竹林,讓野宮神社的美成為日本文人芭蕉及蕪村的俳句題材,在日本文學作品《源氏物語》的《賢木之巻》也有描述。
野宮神社奉祀的許多神明,包括中央正殿祭拜的健康及智慧之神「野宮大神(天照大神)」;右邊是祈求多子多孫、順利生產、事業發展的「白福五稻荷大明神」,以及財運亨通、學藝進步的「白峰辯財天」;左邊則有「龍神」能救護生病之人,還有「野宮大黑天」保佑信徒締結良緣,據說只要摸野宮大黑天旁邊的神石「龜石」,即可實現願望。
美麗的景色,也使野宮神社成為日本文人筆下歌詠的對象。除了芭蕉及蕪村的俳句之外,在《源氏物語》的《賢木之巻》中,光源氏前往六條御息所時,紫式部也描寫了神社猶如鋪上綠色地毯般的青苔庭園,其靜美堪稱京都第一。「黒木之鳥居」以及以烏樟作成的小籬牆(小柴垣)也一同出現於《賢木之巻》中,可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氣息。使用留著樹皮的木材所建的「黒木之鳥居」,是日本神社牌坊形式中最為原始、也最古老的。除了這裡以外,如此構造的鳥居也只能在京都府加佐郡大江町的「元伊勢皇大神社」見到,非常珍貴。另外,野宮神社的週邊竹林,是嵯峨野地區的代表性風景,自古即以「野宮竹」的名稱聞名,漫步其間,可感受遠離塵囂的神聖氣氛。
野宮神社其實由「野宮」發展而來。相傳每當天皇換代,將由未婚的皇室女性(内親王或女王)中挑選代替天皇的「齊宮」到伊勢神宮,擔任祭祀的工作。在出發到伊勢神宮之前,齊宮齋戒沐浴3年的地方稱為「野宮」。野宮的地點每次不同,但多由嵯峨野地區挑選清靜的地方。嵯峨天皇年間的仁子内親王時,將野宮建於現今野宮神社的地點。齊宮前往野宮時的隊伍稱為「齋宮群行」,包括隨同官人、女官、宮女及僕役等,約500人,規模十分浩大。如今每年10月的第3個星期日舉辦的「野宮神社例祭」中,「齋宮行列」在中午12點開始,重現了當時的儀式,非常可觀。
所謂的「齊王制度」在日本南北朝時代的後醍醐天皇後被廢除,只以供奉天照大神的神社繼續留存。野宮神社曾於戰亂中一度衰退,在後奈良天皇及中御門天皇等的皇旨下復興,之後備受皇室的崇敬。
我地嚟都係參觀下, 梗係唔參拜啦




咁大個心, 梗係求恩緣啦



有鳥居, 去行下先



都唔知呢個係咩

人力車都賣廣告, 係太秦映畫村

再經過火車軌
無火車, 梗係映下相




行完出嵐山大街食雪糕
咁熱, 仲要飲冰
係呢檔食野
蕎麥麵

可樂餅
之後出番大街
行咗陣, 就搭番巴士返京都站, 搭咗好耐, 個個
有件小插曲, 我係大剩唔小心趺咗酒店張行李單係坑渠, 執唔到, 攪咗好耐, 最後唯有伸部相機鏡頭入去映張相, 好彩最近都攞到行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